合力緻遠 共築肺癌規範化防治新未來

2024無錫肺癌防治産業大會暨第一屆肺癌防治周圓滿舉辦

(2024年1月13日,江蘇無錫)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指導,無錫市科技局和無錫市衛健委主辦,無錫高新區管委會承辦,阿斯利康中國協辦的“2024無錫肺癌防治産業大會暨第一屆肺癌防治周”在無錫圓滿舉辦。無錫市副市長周文棟,無錫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新吳區委副書記、區長章金偉等政府領導,阿斯利康高層們和肺癌治療領域的大咖專家們、業界領軍人物等近千位生态圈來賓們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莅臨,合力探索構建全新肺癌診療生态圈。

該大會以“合力緻遠,共築肺癌規範化防治”為題,旨在響應國家号召,緊扣“健康中國行動”政策和産業發展趨勢,建立“政産學研醫投”六位一體平台,聚焦新時代背景下的肺癌防治需求,通過促進多方協作,共謀我國肺癌防治産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會議中,阿斯利康攜手生态圈企業瓦裡安醫療、艾德生物、零氪科技、聖美生物、老百姓藥房和國大藥房等成立了“肺癌防治産業聯盟”,緻力于肺癌防治、規範化診療以及肺健康的全病程管理,共同推進肺癌領域創新技術的開發和普及,助力行業建立肺癌标準化診療體系。此外,由江蘇省内無錫、南京、蘇州等11個城市、23家醫院聯合成立的“江蘇呼吸介入聯盟學院”也在大會上揭牌,通過多城市聯動的模式,全面提升基層呼吸科的介入理論和實操能力,充分發揮呼吸介入技術在肺結節和肺癌精準診斷、全程管理、局部治療和癌肺共治中的重要作用,造福更多患者。

無錫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新吳區委常委、副區長顧國棟先生表示:“民為邦本,健康先行,肺癌作為全球範圍内的高發腫瘤,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而共築健康生活、健康中國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無錫高新區希望發揮自身生物醫藥優勢,借此次大會契機,攜手肺癌防治研究的專家學者和産業界同仁,聯系政産學研醫投等各個領域,圍繞肺癌防治的關鍵環節,深入探讨如何進一步加強肺癌早篩普及與技術創新,如何依托無錫本地的産業資源和科研力量,實現肺癌治療手段的持續突破。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合作,不斷提升肺癌全程管理的質量與效率,共同為肺癌防治乃至整個生命健康産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篩:政策推動癌症早篩落地

“早篩早診”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1,對于早期發現并規範治療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70%以上2。然而我國有約75%的患者在診斷時已處于肺癌晚期,錯過了最佳根治性治療時機3

《健康中國行動》的戰略目标是:到2030年,癌症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危險因素綜合防控、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能力顯著增強,規範診療水平穩步提升,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達到46.6%,因此,肺癌作為國内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種4,早期篩查,盡早治療勢在必行。

肺癌防治需要醫防協同,全社會參與,注重四級預防聯動,從以患者為中心的精細化,規範化,個體化的三級預防,轉變至以全人群為中心,危險因素不暴露的零級預防。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徐世東教授表示:“晚期肺癌通常會出現擴散、轉移等問題。因其病情複雜,治療難度也更大,從而導緻了我國肺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5年生存率則僅有5%5 左右。建議45歲以上肺癌高危人群, 尤其是長期吸煙、長期接觸二手煙或廚房油煙、有慢性肺病或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定期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診:精準診斷守護肺癌患者全周期精準治療

除了早期篩查外,加強靶向藥物等精準治療手段的使用,從而進一步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後是肺癌防治中刻不容緩的工作。而精準治療的前提是精準診斷,基因檢測則是全程精準治療的“指南針”,使患者能夠從治療中達到最大程度的獲益,也促進醫療資源更好地、合理的應用。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EGFR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常見的驅動突變基因,我國約有45.9%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伴有EGFR突變6,從早期到晚期不同疾病階段的腫瘤基因檢測便可以明确腫瘤患者基因突變的靶點,包括耐藥後産生新的基因突變等,進而使得患者有針對性的使用靶向藥物,大大改善其生存預後,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内科亞專科主任林根教授表示:“目前我國腫瘤基因檢測在大部分地區仍屬自費項目,随着患者對腫瘤基因檢測的需求不斷上升,建議通過多層次醫療保障共同發力,為腫瘤患者提供規範化、标準化的腫瘤基因檢測服務,真正做到可及、可負擔,讓更多患者在整個治療周期中受益。”

治:規範化治療助力患者高質量長生存

随着醫學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肺癌治療手段“百花齊放”,推行肺癌MDT(多學科診療)模式,提升規範診療能力至關重要。以早期肺癌為例,術後複發在早期肺癌中仍然很常見,近一半的早期患者、四分之三的晚期患者在術後5年出現複發7,8,9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外科肺癌首席專家張蘭軍教授表示:“早中期肺癌患者在術後進行規範的輔助治療非常必要,通過使用有顯著生存獲益的早期輔助靶向藥物,能夠提高五年生存率。此外,為了提高手術切除的機會和改善患者的預後,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探索圍術期治療:即術前新輔助治療到術後輔助治療的圍手術期全程靶向/免疫治療模式,助力患者實現“早期治愈”的可能。

此外,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面臨合并呼吸慢病的風險,“癌肺同治”的理念也随之出現。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珂教授表示:“肺癌和呼吸慢病互為危險因素,肺癌患者中慢阻肺病的患病率約為 40%~70%10,而肺癌患者也容易合并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感染等,需要多學科共同幹預。因此要充分考慮共病兼治與癌肺同治,個體化、規範化選擇肺癌的治療手段,提升患者獲益。”

管:數字化創新開啟患者高效管理新時代

當今,如5G、AI、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也持續融入各類醫療場景中,在本次大會上,各生态圈企業代表就“篩、診、治、管”的數字化運用展開了讨論與分享,以期通過建設數字化的管理體系,實現肺癌患者診療過程中評估、計劃、監測、反饋、管理及随訪的智能化、個體化,為患者帶來更高效的疾病管理體驗。

在患者的疾病管理中,有一部分患者不容忽視,統計顯示,腫瘤發病率雖然城市高于農村,但總體惡性腫瘤死亡率則是農村高于城市11。這是由于各地經濟水平發展不一緻、醫療資源參差不齊,許多縣域醫院無法長期、規範地管理與診治肺癌患者,因此強化基層肺癌疾病診療水平迫在眉睫。都江堰市人民醫院杜馳教授在會上表示:“縣域醫療機構是肺癌診療和管理的重要場所,承擔了人群篩查、初診、初療、并發症綜合評估處理、雙向轉診等基本工作和重要職能,因此提升縣域醫療機構肺癌規範化診療能力和同質化水平是改善肺癌預後結局的重要措施,且勢在必行。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指引下,健康中國戰略開始實施,随着‘幹縣工程’的開展,癌症防治網絡得以完善和鞏固,基層癌症防治意識和同質化水平得到提升,抗癌适宜技術普及和藥物可及性增加,基層癌症防治事業必将蓬勃發展。讓基層腫瘤患者一開始就得到規範和合理的診療,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質量,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和目标。“

作為本次大會的協辦方,阿斯利康在紮根中國的31年裡,親身參與并見證了中國肺癌乃至整個腫瘤領域的診療水平高速發展。本次協辦無錫肺癌防治産業大會是阿斯利康在肺癌防治領域的新開端,希望它可以成為肺癌防治創新生态圈廣闊資源和高效鍊接的交流共享平台,推動建立更全面的肺癌診療體系,進而複制推廣到更多癌種,幫助中國腫瘤患者在延長生命的同時也擁有好的生活質量,也為構建一個高效、創新的防治生态圈提供新的機遇和價值。

 

###

 

*聲明:本材料僅供疾病科普參考,不用于任何推廣目的,如有疑問請咨詢醫療衛生專業人士。

 

内容來源:新聞稿(内部審批号:CN-128536)

文獻參考:

1.支修益, 姜格甯. 早期原發性肺癌診斷和治療進展[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5(02):1-5.

2.劉小禾. 低劑量CT—肺癌早期篩查的"神器"[J]. 東方藥膳 2020年9期, 244頁, 2020.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早期肺癌診斷中國專家共識(2023年版) [J] .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23, 46(1) : 1-18.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20712-00592.

4.Rongshou Zheng,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 Journal of the NationalCancer Center, 2022, 2(1):1-9. 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2.02.002.

5.程英俊. (2014). 小細胞肺癌治療進展. 醫學信息(22), 635-635.

6.Liu SY,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6 Sep;11(9):1503-10.

7.Cagle P, et al. Lung Cancer Biomarker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Archives Pathology Lab Med. 2013;137:1191-1198.

8.Le Chevalier T.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Resect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here is it Going? Ann Oncol. 2010;21:196-8.

9.Pignon et al. Lung Adjuvant Cisplatin Evaluation: A Pooled Analysis by the LACE Collaborative Group. J Clin Oncol 2008;26:3552-3559.

10.Miao JL, et al. Biomed Res Int. 2018;2018:8398156.

11.Zheng R,et 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3 March, 2(1):1-9